www.kok.com-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大成就撷翠
栏目:最新动态 发布时间:2025-07-18 04:08:01
本文摘要:向科技要效益实现生态经济全面发展——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大成就撷翠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8月15日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涉及6个市的44个县、市、区,总面积611.4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0%。

向科技要效益实现生态经济全面发展——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大成就撷翠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8月15日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涉及6个市的44个县、市、区,总面积611.4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0%。经过29年的努力,区域内新增林地面积1858804公顷,林木覆被率达到19.8%,比1978年的8.3%提高了11.5个百分点。150.6万亩农田得到有效庇护,408.2万亩的沙化面积得到有效治理,1200万亩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基本控制,干旱、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及干热风、霜冻、冰雹等灾害得到明显遏制和减少。

截至目前,工程实施的地区人均收入已由1978年的280元上升到2100元,有些县的林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在29年的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重科技、重质量、重效益的原则。特别是四期工程建设以来,强化科技支撑,在已形成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骨架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类型区的自然特点,大力实施科学营林,全区建成一批规划设计科学化,林种、树种布局合理化,荒山治理彻底化,耕地地埂生物化,路渠植树整齐化,林道、碑、牌、标语配套化,抗旱造林技术应用普遍化,连片治理规模化的先进典型,为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

为此,本报特选登9个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县市集中展示。永和县:科技兴林出成效锦绣大地写华章永和县地处晋西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东岸,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海拔520米~1500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梁峁星罗棋布,残垣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交错,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土壤年平均侵蚀模数13000吨/平方公里,流失面积占80%以上。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永和县在林业建设中,强化科技支撑,向科技要效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1978年以来连续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工程建设期期有新招,林业发展一期一个新台阶,为改变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1978年~1986年三北一、二期工程建设中,永和县以三大山系为骨架,以群众大兵团作战为主要造林方式,以社办林场、村办林场、家庭林场等多种形式的林业建设单元为主体,不断加大植树造林步伐。到1986年,全县以刺槐为主的人工造林面积达到34万亩,创办了11个社办林场,79个村办林场,450多个家庭小林场。

通过一、二期工程建设,林业的生态效益得到明显的体现,生态环境有了初步的改善。据统计资料显示,地处茶布山系中部的原署益乡,由于林多树多,每次降雨都比其他乡镇多,农业产量一直稳步上升。1978年粮食亩产270斤,1986年达到320斤,1996年达到400斤,是依靠农业生产最早实现整体脱贫的乡。在三北三期工程建设中,每年虽有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但国家投入很少。

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关于加快红枣基地建设步伐的决定》,通过稳定土地、租赁承包、合资、联营、拍卖四荒等方式,动员全社会机关、团体、个人加入生态经济林建设行列,在城西沿黄地区大力发展红枣基地建设。到1999年,全县红枣面积达到21万亩,红枣产量达到1200万斤。全县机关、社会团体联营开发林业基地22处,建起千亩以上的枣园230户、500亩以上的达560户,百亩以上的2221户,家庭小枣园5700户,党员示范基地70多处,校办基地345个。红枣产业的兴起,带动了相当一部分农民经济的发展。

打石腰的河浍里村,全村18户,200余人,有耕地770余亩,全部栽上了枣树,人均枣树70余株,1999年全村产枣30余万斤,收入100多万元,人均红枣收入5000多元,是全县远近闻名的红枣村。进入三北四期工程建设以来,永和县立足县情,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统筹规划,创新机制,科学操作,严格管理,按照“狠抓红枣富民主导产业、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步伐、美化人居生活环境、建设绿色、和谐永和”的林业建设思路,不断加快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步伐。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2003年,咬住红枣主导产业不放松,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调动、利益驱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红枣。

四年间,全县共建设红枣基地7万亩,使红枣基地总面积达到28万亩。红枣产量达到3000万斤,红枣年产值达4500万元,其收入占到全县农民经济收入的34%以上,占到枣区群众经济收入的67%以上。目前,全县人均红枣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有500多户,5000元以上的有2000多户。

第二阶段是在2004年~2006年间,永和县以三北工程为依托,以科技兴林为手段,以现代林业建设理论指导林业建设,实行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相结合,完成了环城、通道荒山、出省口等重点区域的绿化,2004年在县城周围完成6000多亩环城荒山绿化;2005年从坡头乡岔口村到隰县交界通道两侧完成了9000余亩荒山的绿化,在永和关出省口完成1500亩石质山地绿化;2006年在大寨岭完成了2800亩科技示范工程,在岔口村到县城通道两侧完成了13000亩荒山绿化,在打石腰乡郑家垣村完成了7000亩的封山育林工程,在南庄、打石腰两乡完成了3000亩红枣经济林建设。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大力推广应用了多项造林技术,造林绿化的成效十分明显,成活率普遍达到95%以上,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见绿的目标,实现了“山坡花果飘香、荒坡披上绿装、山沟山花烂漫、河滩红枣富民”的工程建设效果,成为写在大地上的锦绣篇章。保德县:建设沿黄绿洲打造三北精品保德县从2001年起实施三北四期工程,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防沙治沙为重点,以质量管理为主线,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完成造林4.2万亩,封山育林1.9万亩,使三北四期工程成为精品工程,连续两年在省级验收中名列前茅。

保德县位于晋西北的黄河岸边,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北四期工程的实施,为改变这片贫穷的土地带来了希望。

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决心以工程为依托,打一场生态建设翻身仗。为此,成立了工程领导组,提出了“挤入全国先进,稳居全省前茅,在贺家山上建功立业”的口号。县政府对林业工作严格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明确林业局长和各乡镇长是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具体抓,负总责。同时,全面实行县领导包工程、局领导包项目、乡领导包地块、业务人员包技术的“四包”责任制。

对林业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委、县政府要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经济上重奖,安排上重用;对完不成任务的,特别是达不到质量标准要求的,对主要领导要给予“黄牌”警告,甚至就地免职。组织上给予充分保证,责任意识的增强和责任制度的落实,使全县林业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为了保证四期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在工程建设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用机制激发工程建设活力。一是专业队承包机制。

在原有专业队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12支造林专业队,每个专业队有林业技术员3名,分段承包实施,从种苗、整地、栽植、浇水到管护,严格按合同要求全方位承包。工程投资按成活株树结算,“当年看成活,两年看保存,三年看成效”,采取三验收、三付款办法,当年付70%,第二年付20%,第三年付10%。

二是种苗进入市场机制。改变过去林业局滚动供苗,乡村和专业队栽植,栽死栽活无责任的状况。专门出台了《保德县种苗管理办法》,采取市场运作方式,把种苗采购推向市场,谁家的苗子质量好,谁家的便宜,买谁家的。

由工程负责人直接通过市场选购种苗,自行栽植,林业局统一选苗定价,专业队自己挑选运输。县种苗站及工程负责人严格把关,明确规定“不符合规格的苗木不用、包装不合格的苗木不用、机械损失严重的苗木不用、失水苗木不用”,杜绝了关系苗、人情苗,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在严把苗木关的同时,不断加大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一是科学规划,充分落实年度建设计划,因地制宜选择营造方式,严格作业设计审报批程序。工程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集中连片,按山系、流域等大自然单元整体推进。

改变过去零星分散、撒胡椒面的做法,建设了贺家山、飞龙山两大区域性大工程,给全县树立了样板,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飞龙山公园从2003年开始建设,至今已投入1600万元,造林达1.4万亩,山上建有宾馆、广场、小景点,设施一流,功能齐全。

全山分休闲文化区、历史文化区、革命文化区、生态涵养区、生态恢复区五个区域。结合环城绿化工程,今年准备再投资600万元进行扩建。贺家山三北四期工程继续推广“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专业队常年搞,群众季节性干,造下一片林,盖下几间房,住下一批人”的成功经验,推动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二是大力推广节水抗旱造林新技术。

挖大坑,栽大苗,径流林业整地,使用保水剂,地膜覆盖,全面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增加工程建设科技含量。三是科学育苗。建立育苗基地,推广名、特、优、新品种,提高工程建设的优良品种使用率。四是加强信息档案建设。

按照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建档一条龙管理的办法,四期工程档案实行集中登记、专人管理,对所有三北工程资料分类归档,为工程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隰县:科学布局规划生态经济双赢1978年隰县被列为三北工程重点县以来,至今已实施了三北四期工程。29年始终抓住建设生态经济型林业这个中心,以科技支撑为保障,使工程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一期更比一期精。全县工程造林6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1.7%提高到32.3%。

到目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已显现。与1978年相比,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减少1320吨,地表径流减少26.8%,泥沙拦蓄率提高32.5%;受防护林的庇护,全县建起了10万亩粮食高产田,25万亩干鲜果生产基地,5万亩饲草基地和1000户绒山羊种草圈养户,初步形成了农林牧协调发展的产业开发新格局。

规模化梨果产业链得以延伸,办起了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天天饮料公司,建起了规模达万吨的果品恒温储藏库。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林果收入7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5%,林果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第一主导产业。

隰县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造林绿化百佳县、中国金梨之乡、中国酥梨之乡,连续16年受到省、市表彰奖励。一、立足县情,理清思路,坚持把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作为强县富民的战略举措来抓。隰县地处晋西吕梁山南麓、昕水河流域上游,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地广植被少,荒山荒坡多,水土流失重,人穷经济差”是对过去隰县自然和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三北工程的实施成为全县脱贫的希望。

隰县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人民“向大自然宣战,向生态建设要效益”,提出了“抓林业就是抓经济、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工程实施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和治理模式。一期工程建设中,提出了“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和“千树一园两头牛,奔向小康不发愁”的发展思路,以户包治理小流域为主要形式,以生态防护林、用材林建设为主要特点;二期工程建设中,提出了“加大经济林发展力度,建设生态经济型林业”的战略方针,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以经济效益带动生态效益,实现由单一防护林体系建设向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转变;三期工程建设中,提出了“靠科技、出精品、创高效、上水平”的发展战略,在科技兴林、营造精品工程上下功夫;四期工程启动后,围绕“经济转型、生态先行”的总体思路,提出了“跟着产业干,牵着产业走,实施封育保护,再造秀美山川”的思路,坚持封禁治理与荒山造林相结合,围绕产业抓林业,搞好林业促产业,实现了农业生产与林业建设同步,推动了生态林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因地制宜,创新模式,走塬、坡、沟综合治理的路子。通过多年的治山治水和造林绿化工作实践,隰县不断总结和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于县情实际的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综合治理模式:塬面梨果园,坡峁乔草灌,沟川粮菜田,牛羊全入圈,配套水路电,林地都确权。

塬面果园主要解决群众花钱问题,坡面草灌主要解决生态安全问题,沟川粮菜主要解决群众吃饭问题,真正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林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围绕这一治理模式,坚持了“四个一”工作战略:规划一步到位,即坚持全县一盘棋,塬坡峁沟川、山水田林路总体规划,科学设计,一步到位,分年实施,梯次推进。

治理一次成型,即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综合治理,塬峁大平大整,缓坡机修梯田,陡坡小坑小穴,径流草灌拦防,沟道打坝淤地,沿川平田建园。一次建设达标,一次治理成型。

产业一体开发,即坚持林业建设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科学配置产业,塬面栽植水果经济林,缓坡梁峁栽植干果经济林,陡坡栽植生态防护林,沟川种植粮食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设施一并配套,即坚持在推进林业工程建设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整修田间道路,建设水利工程,配套电力设施,建设高产高效产业园区,明确权属,归户经营。

目前,全县七大塬三大川的13条流域得到有效治理,面积达82万亩。基本形成了带、网、片有机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七大塬面实现果树规模连片发展。三、依靠科技,打造精品,着力提高林业建设工程质量效益。

多年来,隰县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依靠科技支撑,打造精品工程,走出了一条科技兴林的路子。一是健全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县上组建了林业科技服务站、果树服务中心、干果服务中心等服务组织,在乡镇延伸了相应的站所,每个村都有林果土专家,实行产、储、销一体化服务。

二是狠抓林业科技培训。坚持长期与北京林业大学、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联合,聘请专家教授组织培训,传经送宝,及时推广新的科技成果,全面提高了群众的林业科技素质。

三是加大林业技术推广运用。在育苗上,实行定点育、定向育、就近育、苗圃育的方法,保证了本土苗木供应,确保了苗木质量。在整地上,大力推行径流林业、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筑软埝等技术。在栽植上,推广运用了容器袋、生根粉、根宝、蘸泥浆、截杆造林、埋土护身以及壕底铺“褥子”(压秸秆、杂草、肥料)、树下盖“被子”(生物、地膜覆盖)、小树戴“帽子”(套塑料袋)、大树缠“带子”(树杆缠塑料带)等栽植技术,保成活、保质量。

在经济林管理上,普及了覆盖林业、高接换优、修剪拉枝、梨果套袋、果树改形、爆破松土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提高了果品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了全县林业建设工程质量和效益。中阳县: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工程质量中阳县从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工程,到2006年共完成造林91.6万亩,其中一期工程造林22.8万亩,二期工程造林34.7万亩,三期工程造林30.1万亩(其中重点工程造林8.8万亩),四期工程造林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22.7%提高到41.2%。

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带网片、乔灌草相结合的主体结构,10个万亩防护林建设工程树木已郁闭成林,有效地控制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成为全县农业生产有效的生态屏障;经济林建设也涌现出了人均收入超千元的村。全县林业朝着高产、高效、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方向发展。一、治理荒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中阳县荒山面积大,自然条件差,治理难度大,加之林业发展周期长,群众受益慢,在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把精力往这里投。

鉴于这种情况,中阳县在防护林工程实施一开始,就明确了“谁造谁有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允许转让”的林业政策,和造林户及时签订造林合同书,发放“四荒”使用证和林权证,让群众吃了定心丸,消除了怕变心理,扭转了过去“购而不治、治而不力、一哄而上”的现象。对地势偏远,交通不便,治理耗资大,成活后难于管护、无人购买的荒山荒坡,采用集体统一治理,然后拍卖经营的办法。

同时,进一步拓宽绿化渠道,大力鼓励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领办、创办以林草开发为主的经济实体,积极扶持民营林业。全县涌现出以生态防护林建设为主的民营林业大户20余户,造林10万余亩。同时,根据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的优势,县里制定了《关于一企绿化一山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凡在县境内从事煤炭及其他矿产资源开采(包括采煤、采石、铝矾土开采)与炼焦、烧灰、制砖的所有企业,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均要承担以改善生态环境的绿化任务。

全县共有100余户企业参与绿化,完成绿化面积达3.3万亩,栽植1米以上绿化大苗600余万株,投资总额达6500多万元。二、科学营林,在提高造林质量上下功夫中阳县在工程建设中,牢牢抓住科技兴林这个牛鼻子,土洋结合,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合理配套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有效提高了工程造林的科技含量。

一是坚持高标准整地。经济林整地全部采用生土培埂、熟土回填的开沟整地模式;木材林整地,在地形平缓、面积集中连片的荒山荒坡,采取隔坡反坡水平阶整地模式;石质地段和地形零碎的土质地段,采取石块砌塄,回填熟土整坑和开挖鱼鳞坑的办法。二是坚持高起点育苗。积极引进了四倍体刺槐、三倍体毛白杨、金丝柳、美国黑核桃、赞皇枣、梨枣、壶瓶枣等优良品种,推广使用了嫁接育苗、容器育苗技术。

三是坚持多树种多模式多样化混交造林。根据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土壤条件确定适生树种,形成了以核桃、红枣、仁用杏为主的经济林系列;以油松、刺槐、侧柏为主的木材林系列;以柠条为主的灌木系列和以苜蓿为主的草本系列。

造林模式上形成了“山顶梁峁防护林、山腰坡底经济林、山底沟洼丰产林、荒山荒坡混交林、道路村庄美化林、沟坡软埂灌草锁边林”的基本模式,并根据各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采取了乔灌混交、针阔混交模式,提高了成活率。四是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林业技术。

大力推广径流林业整地、覆盖林业、柠条抢墒堆土防淤直播、容器苗造林、刺槐截杆埋土露头、根宝、生根粉、保水剂蘸根造林等抗旱造林技术。三、严格管护,切实巩固防护林建设成果“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在防护林建设中,中阳县坚持造林与管护同步,发展与巩固并重的原则,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大力加强管护。

一是依法治林。在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2000年县政府提请县人大审议通过了作为地方性法规的《中阳县林地及森林、林木管理办法(试行)》,使林木管护走上法制化轨道。二是封山禁牧保林。

1998年,县委、县政府果断作出在非林区禁牧的决定,并先后三次扩大禁牧范围。目前,全县境内严格禁止养羊、放牧,实行舍饲圈养。三是专人护林。

县财政每年安排20余万元资金,组织专职稽查人员进行稽查。目前,共有专职护林员66人,林政执法大队执法人员8人;同时每村确定1-2名护林人员,形成了纵横结合的护林网络。

偏关县:创新造林模式建设生态大县偏关县地处晋西北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河岸边,是典型的沿黄贫困县之一。自三北四期工程开展以来,共计完成三北造林4.83万亩。

经国家林业局西北院和“三北”局连续两年综合检查,认定偏关县2000年至2003年林业工程面积核实率为100%;核实合格率为85.0%;作业设计率、建档率、检查验收率、管护率、苗木合格率及良种使用率等各项指标均为100%,是山西“林业科技先进单位”。偏关县经济要发展,群众要致富,首先要让大地绿起来,这是偏关人民多年的实践总结。

县委、县政府把抓好防护林建设作为强县富民、改善生存环境的基础工作来抓,把工程建设任务列入乡镇领导绿化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工程建设中,牢牢树立科技兴林的思想,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组装技术模式。在林树种选择上,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首选油松、落叶松、柠条、沙棘等乡土树种;在造林模式上,突出柠条灌木林的主体地位。大面积营造油松、落叶松与天然沙棘混交林。推行柠条灌木固沙防护林模式,稀乔灌木造林模式,灌草结合的生态林模式,劣质石山地油松带土移植造林模式。

在技术组装上,整地突出一个“水”字。所建工程全部沿等高线按地形选用改土蓄水效果较好的水平阶、反坡梯田、鱼鳞坑整地,推广APT生根粉、抗旱保水剂浸根技术,柠条等灌木种子采用复合包衣剂处理技术。

在苗木使用上,扩大移植容器苗和定植苗木培育面积,推广三年生的油松带母土移植造林技术和容器苗上山造林技术,改季节栽植为常年作业,施工一步到位,造林成活率。


本文关键词:www.kok.com

本文来源:www.kok.com-www.wedodis.com